安长伟院长简介
安长伟,博士,教授,辽宁科技学院生物医药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2024年获批辽宁省安长伟职工创新工作室,2024当选辽宁省科协十大代表,2023年起担任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碳达峰中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2021获聘辽宁省科技智库专家,入选第九批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论文11篇),主持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改良SBR处理高浓度制药废水的实验研究”(LJ2017398)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高效气动搅拌式脱硫装置开发”1项,主持省科技厅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催化氧化预处理难降解制药废水及生物处理工艺的研究“(2019-BS-128)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NSFC 41672248)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LJ2013488,LJ011225)2项。 2015年荣获本溪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KJJBJ-2-8-1), 2018年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8-J-3-35-RO2),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竞赛项目,获2017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二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及优秀指导教师,2020年获得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大赛3等奖,本溪市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拥有发明专利7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近2000万。
鄢景森教授简介
鄢景森,教授,2005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业催化硕士学位,2014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从事应用化学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加氢脱硫脱氮催化剂制备及应用、多酸催化、分析检测方向。曾讲授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分离工程等专业课程,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职业技能鉴定,带领学生毕业实习、生产实习。
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EI论文2篇。如论文“Catalytic Synthesis of Chloroacetates with Thermoregulated Ionic Liquids Based on Vanadium-substituted Polyoxometalate”,发表于RSC Advance(SCI收录),“酸功能化-温控型三元杂多酸离子液体的合成、表征及其酯催化性能”,发表于无机化学学报(SCI收录),“TiO2-Al2O3载体的制备方法对其负载的磷化镍催化剂加氢脱氮反应性能的影响”,发表于物理化学学报(SCI收录);“磷钨钒杂多酸相转移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深度氧化脱硫性能”,发表于燃料化学学报(EI收录)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20年主持完成辽宁省科技厅自然资金课题重点项目《负载型杂多酸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脱硫性能研究》,2023年主持完成辽宁省教育厅项目服务地方项目《功能化杂多酸盐催化剂在燃料油氧化脱硫中的应用》。同时,与我院鄂永胜等老师一起结合本溪地方实际,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积极开展煤焦油深加工的应用基础研究,共有多项授权发明专利在辽宁东灏化工有限公司和本溪市中联化工厂推广应用,提高了煤焦油化工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本溪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廉莲教授简介
廉莲,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生药学博士,副主任药师,国家注册执业药师,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本溪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营口市科技专家。现任辽宁科技学院药化学院制药工程教研室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活性成分与质量评价研究。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辽宁省科技厅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辽宁道地药材关黄柏活性物质与质量控制研究”,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项目“软枣猕猴桃功能性成分分析和相关产品开发前技术研究”,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以化学组分、指纹图谱表征道地药材关黄柏的道地性”,指导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关黄柏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软枣猕猴桃冻干制品的研究”等。发表SCI论文和国家核心期刊论文近20篇,编著2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具有良好的制药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的工作经验,曾组织企业通过国家药品GMP认证和GSP认证,具有丰富的科研和药品分析、检验的经验与能力,熟悉药品生产与经营的管理模式。参加过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及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研究”,完成过新药研发六类新药1个。
王振宇博士简介
王振宇,微生物学博士,副教授,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科技学院生物医药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专任教师。2015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万层次人才。
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生态学,农业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和畜禽疫病防治等。2022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2022205)三等奖。2020年9月,参与完成《农田温室气体监测体系创建与稳产减排技术应用》获得的二等奖(2019-KJ052-2-D01),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级证书。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41701300),主持辽宁省科技厅指导项目1项(201601338),主持辽宁省教育厅科研团队项目1项(2024-jytkytd-15),参与农业部公益性项目1项(201103039)。以第一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2项,分别为:一种用于治疗母牛乳房炎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制剂(ZL202111585327.6);一种测定发酵肥料中纤维结构物质降解率的方法(ZL 202011350289.1)。发表论文SCI论文8篇,CSCD论文8篇。
“一种用于治疗母牛乳房炎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制剂”创新性地提出了中药无抗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治疗理念,并与新乡医学院刘彦礼副教授展开科研合作,目前相关临床实践已经取得原始创新突破,为无抗快速治疗奶牛乳房炎完成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一种测定发酵肥料中纤维结构物质降解率的方法”是史雅静教授的“蚯蚓有机肥一体化技术”中的关联介绍,为快速检测纤维结构提出了新的检测方法,为“蚯蚓有机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管控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