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
授课对象:21年级环境工程专业
教学章节:
2 气相色谱法
2.5 色谱法基本原理
使用资源:
[1] 《仪器分析》,朱明华、胡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四版
[2] 《仪器分析》,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张晟瑞, 王芹, 吴迎春, 等. 课程思政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 大学化学. 2021, 36(03): 117-122.
教学时间:90分钟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整体设计思路
1、明确理论教学目标、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明确本节课的理论教学目标:能利用色谱法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公式解释色谱法的柱效、分离度及影响色谱分离的因素。
结合理论教学目标,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本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旨在重点体现科学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开放的科学视野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
融入科学精神教育,在课程内容中深入挖掘科学精神的内涵,通过科学史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精神的实质,如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
3、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以“色素混合试样的分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考核范围,确保思政育人的有效实施。建立学生反馈机制,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育人的意见和建议,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
三、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目标
能利用色谱法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公式解释色谱法的柱效、分离度及影响色谱分离的因素。
2、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本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旨在重点体现科学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
课程思政要点 |
①科学精神的培养:色谱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在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科学史话和课堂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价值观。 ②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需要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合作、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学生们还能够增强集体荣誉感,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
讲授步骤与内容 |
第一步“前情回顾”:回顾色谱法概论、色谱流出曲线 第二步“导入”:问题式导入“色谱分离基本理论” 第三步“探究”:小组讨论塔板理论、速率理论的知识框架及重难点 第四步“获得”:师生互动、集中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色谱理论所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五步“升华”:①可否根据谱图判断柱效?②提高柱效的途径有哪些? |
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 |
|
教学评价与预期思政效果 |
在《仪器分析》课程思政建设所作的尝试中,挖掘出合适的教育素材和课堂教学切入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课上讨论以及课后总结归纳,实施过程考核,以多种形式保障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思考、感受和体悟教学内容所传递的价值取向,真正实现价值引领作用。 本次课程思政改革在2021级的环境工程学生中实施,学生到课率100%,教学效果较好。授课过程中既保证了课程内容的讲授深度广度不打折扣,还能适当延伸课堂空间,赋予课程内容新的价值内涵。 |
五、教学反思
(1)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前期预习效果不好,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对核心内容把握不准。学生在讨论塔板理论与速率理论各自解决的问题与存在不足时,存在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2)课堂的授课时间有限,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课后拓展自学和作业的形式,延伸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虽然课堂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尚有提升空间。
六、教学效果及总结
(一)教学成果
①教学资源丰富与优化
整合了先进的气相色谱法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论文、图片素材等,丰富了教学内容。
引入思政元素,将科学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丰富了课程内涵。
课程思政素材
②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采用问题导向、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小组学习照片
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③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④评价与反馈机制完善
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知识测试、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考核,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开展教学反馈与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意见,为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二)总结
本次课程思政改革成功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色谱法基本原理章节的学习中,实现了知识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思政教育元素的渗透,活化了刻板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